人生不必太计较章节目录 《人生不必太计较》全文阅读

人生不必太计较章节目录 《人生不必太计较》全文阅读

时间:2020-10-15 07:41:34作者:袁钰

《人生不必太计较》是由作者袁钰最近创作的轻类小说,故事很有深意,值得一看。《人生不必太计较》精彩章节节选: 无论是谁,让他去掌握全人类的科学文化,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知识也在扩展,所以,学习知识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过程。既然如此,又何必再去计较自己一时的“无知”呢?承认...

《人生不必太计较》 免费试读

无论是谁,让他去掌握全人类的科学文化,都是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时代在发展,科学在进步,知识也在扩展,所以,学习知识是一个没有尽头的过程。既然如此,又何必再去计较自己一时的“无知”呢?承认自己无知,是大智慧之人才具有的品质;承认自己无知,是一种谦虚的做人态度。唯有保持这种态度,方可用学习的眼光去看待万事万物,最大限度地汲取知识的营养,进而提升自己的做事能力与水平。

承认自己的无知,其实并不丢人

学海无涯,而我生有涯。无所不知,无所不晓,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观八百年,后观五百年,如此学富五车的人恐怕为世间所罕见。因此,一个人有所不知,其实并非一件什么丢人的事情。先哲早在数千年前就教导人们“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庄子·齐物论》曾记载了这样一则三问而三不知的故事:啮缺问乎王倪曰:“子知物之所同是乎?”曰:“吾恶乎知之!”“子知子之所不知邪?”曰:“吾恶乎知之!”“然则物无知邪?”曰:“吾恶乎知之!虽然,尝试言之:庸讵知吾所谓知之非不知邪?庸讵知吾所谓不知之非知邪?”

然而,在实际生活中,对于知道的东西表示知道是很容易的,而对于确实不知道的事情坦言不知道却不大容易,特别是对于有着某种称号或是有身份有地位的人而言,就更是如此。出于爱面子的心理,不少人在知识方面常常喜欢表现出一副知识渊博的姿态,这个自己知道,那个自己也知道。就算是不知道,也不乐意让别人看出来。

对这些人来说,只要有一丝回旋的余地,他们必然不会轻易吐出“不知道”这三个字的。因为他们总担心说“不知道”伤了“面子”,会被对方瞧不起。事实上,人们敬重的是那些“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而对那些打肿脸充胖子、无知妄说的人反而是嗤之以鼻。

丁肇中是美籍华裔物理学家,在中国享有盛誉。他自1967年起担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1977年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荣获1976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1994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首批院士。毋庸置疑,他无愧于大科学家的赞誉。然而,他无论是接受记者采访,还是在大学演讲回答同学们的问题时,却多次表示“我不知道”。

接下来,我们看几个具体的事例。

中央电视台有一档名为《东方之子》的栏目。该栏目曾对丁肇中进行过一次专访。

记者问:“我感觉您对自己每一个人生阶段都有很明确的选择。比方说小时候对科学、对科学家感兴趣;大学的时候,就锁定了要研究物理;然后每做一个实验也是力排众议,自己坚持下来。一个人怎么能够每一次选择都能这么坚定和正确呢?”

估计很多人对这位记者想要听取的答案心知肚明。毕竟,在大量的名人访谈里,类似这样的问题显然都是为访谈者作秀在做铺垫。但出人意料的是,丁肇中却说:“不知道,可能比较侥幸吧!”

于是,记者又追问说:“在这里面没有必然吗?”

丁肇中说:“那我就不知道了。”

记者依然不死心:“怎么才能让自己今天的选择在日后想起来不会后悔?”

丁肇中说:“因为我还没有后悔过,所以我真的不知道。”

记者见状,自己找了个台阶,说:“我发现在咱们谈话过程中,您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我不知道’。”

这次,丁肇中给了正面回答:“是!不知道的,你是绝对不能说知道的,我们那里这是绝对不允许的。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的你不要猜。”

不难看出,丁肇中的严谨态度,的确是到了一般人难以理解的程度。但这就是作为顶尖级科学家的丁肇中!在他看来,不知道的就必须要说“不知道”。 不知道的万万不可以说知道,这不仅是对自己负责,也是对他人负责。在一个充满作秀的环境里,丁肇中的一席话让人沉思。

又如,丁肇中某次在同济大学演讲后,有学生问“正反物质世界之间会发生什么具体状况”、“物质是否存在正反物质之外的第三种状态”、“反物质世界的具体存在状态”等问题,丁肇中干脆地回答“我不知道”,并强调“不知道的,绝对不能说知道”。

再如,丁肇中在给山东大学的学生们做科学报告时,他专门将光绪帝朱批的“知道了”奏折展示出来,然而,当天在回答别人问题时,他最常说的就是“不知道”,并且说这三个字的时候,一点没有羞赧之色。

有人问:如何定义世界一流大学?

丁肇中:我不知道。

有人问:如何培养拔尖人才?

丁肇中:我不知道。

有人问:对国人诺贝尔奖情结怎么看?

丁肇中:我不知道。

有人问:下一个110年,山大最该完成的是什么?

丁肇中:我不知道。

每次丁肇中面含微笑,语气诚恳地说完“不知道”时,提问的人都没有丝毫怨气,反而认为丁肇中非常实在、非常真诚。这也正应了那句流传颇久的名言“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承认自己不知道并没有对他的科学家形象造成损伤,反而凸显了他的科学严谨态度。

丁肇中解释说,尽管自己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而诺贝尔奖又被视作是科学界最重要的奖项,但这仅仅代表自己对物理有一些贡献而已,“万万不能代表对任何事都有贡献,对任何事都有能力,很多问题我确实不知道,所以我觉得我没有回答‘知道’的资格”。

也许,正是“不知道”激发的强烈求知欲,让他学习起来孜孜不倦,成为美国密歇根大学百年历史上从学士到博士花费时间最短的学生。当时该校每年学费1000美元,丁肇中由于表现优秀总是受到校方的资助,从大学到博士的6年间,他只花了100美元学费。也正是“不知道”激发的强烈好奇心,让他不断在“不知道”的领域探索着,以至为人类揭开了大量的“不知道”,并最终成为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

敢于承认有些东西是自己所“不知道”的,正是求得“知道”的前提;“不知道”的硬说“知道”,是自欺欺人,不仅难以格物致知,还可能会贻笑大方。有道是:“知而好问然后能才。”聪明而不自以为是,并且善于向别人学习请教的,才能成才。

我们再来看一个反面的寓言故事:百灵鸟歌喉婉转,蝉慕名而来拜师学艺。百灵鸟刚教会蝉怎么发音,蝉就拉大嗓子高声大喊“知了——”。这么多年过去了,蝉仅仅会“知了知了”地喊,不知道给世界制造了多少噪音!因此,假如我们想像丁教授那样有所成就,就不能以不知为知,而应该勇敢地启开口舌,说出“不知道”这三个字,并采取积极行动,努力进取,争取将“不知道”的变成自己所知道的。

人最怕的就是不懂装懂。假如不懂,一般还不敢随便去做事,出问题的概率或许会小一些;假如没有彻底弄懂,却又自认为自己懂了,那么,放开手去做事时,往往差之毫厘而失之千里,到那时再后悔可就晚了。有道是:“知之为之,不知为不知。”千万不能不懂装懂。

不管是求学致知,还是修身齐家、治国安邦,都应该回想一下丁教授对有些问题坦言“不知道”的诚实态度。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并努力学而知之。只有抱着这种诚实的态度,才能学到真正的知识,进而有所作为。

与自己做比较,每天进步一点点

在人的一生中,不一定能够做到“最好”,但一定要让自己做得“更好”,让自己处于一种进步的状态里。

曾经听过一位阿公的故事。他在65岁的生日派对上对前来祝贺的人说:“我42岁学弹钢琴(现在他已能够在教会中弹琴),48岁学英语(他已能够用英语与美国人熟练地对话),52岁学开车。现在我已经65岁了!如果老天爷让我活到70岁,我那个时候想开画展。”

这位阿公的人生态度是多么积极,并让人佩服啊!

人生,应该多与自己做比较,把握住现在,争取每天都处于“进步+ing”(现在进行式),而不应是“进步+ed”(过去式),也不应是“begoingto+进步”(未来式)。而且,上进的心态绝不能受时间或任何其他因素的干扰。那种一而再、再而三地反复安慰自己“反正明天再开始也不迟”的人,很难迎来一个美好的未来。

还曾经听过一位阿婆的故事。她是一位68岁的老人,从纽约徒步到达了佛罗里达的迈阿密市。当她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终于抵达迈阿密后,有记者采访她:“你是怎样鼓起勇气,开始徒步旅行的?”阿婆毫不犹豫地回答说:“其实,人在走一步路的时候,用不着多大的勇气,我所做的便是如此,我先走一步,再走一步,然后再一步,我就到了目的地。”

的确,做任何事情,只要你迈出第一步,然后再一步步往下走,就会循序渐进地接近你的目的地。假如你清楚自己的具体目的地,而且向它迈出了第一步,只要你每天前进一点点,假以时日,你必然能够抵达梦想之乡。

想一想,阿公阿婆都可以如此上进,那依旧年轻的我们呢?实际上,只有懂得让自己不断更新、不断进步,并且长期累积的人,才不会轻易面临被淘汰的压力,才有可能最终成为一位巨人!

伍迪·艾伦曾指出,在实际生活中,大多数人90%的时间只是在混日子,这些人的生活层次仅仅停留在:为吃饭而吃饭、为搭车而搭车、为工作而工作,为回家而回家。他们从这里逛到那里,事情做完一件又一件,貌似做了不少事,但却缺乏与日俱进之心,也很少花费时间想一想自己真正想达到的目标是什么。于是,只好就这样平庸到老。

其实,要想改变平庸的状态并非一件多么困难的事情,前提是你愿意每天进步一点、在适当时机多一个表示、工作上多花一些精力、学习上多做一些思考……在这个过程中,你必须与自己做比较,督查自己今天有没有比昨天更进步——哪怕只是不起眼的一点点。比如,今天走访了10位客户,明天就要多走访一位;今天读了45分钟的书,明天就要多读10分钟;今天跑了3000米,明天就要比今天再多跑几米……

美国汽车业有一位推销员,连续数年业绩都名列公司前茅,也因此而被本公司的员工封为“推销高手”!他每天晚上回家的时候,走到房间里,就能瞧见自己书桌前面写的那句话:“今天你还需要再卖一辆车才能安心就寝。”然后,他又跑客户,卖掉一辆车。

通常情况下,评断一个人能力的最佳裁判不是他的师长、他的配偶或他的亲朋好友——而是他自己!一个人必须学会与自己做比较,看今天的自己是否比昨天进步了呢?即便进步只有一点点。没有任何理由足以解释自己为何长期以来依旧难以长进。第一天你可能什么都不知道,第二天你应该懂些什么。然后不断地加以练习、巩固,争取比头一天有所进步。

每天让自己进步1%,就无须操心自己不会变得优秀。每天1%的进步,一年下来,就有365%,经年累月,你必然获得一个高品质的人生。我们无须一次大幅度的进步,一点点就足矣。不要轻视这一点点,每天一点点的改变,结果就会大不同。

这个道理不仅适用于职场,同样适用于求知之路。我们大脑不聪明没关系,只要再努力一点,再多准备一点,再多刻苦一点,再多一点耐心,这样就能逐步成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并走向优秀。

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每天进步一点点,有个前提,即不苛求自己,落后于人敢于不如人。

在每个人的内心深处,其实或多或少对自己都有些苛责,因为总会有人比我们优秀。就算是那些看起来自信满满的人,其内心也会有自我批评,这种内心的批评就是引发个体痛苦,让个体对自己的表现永远也难以称心如意的关键。其实,一个人假如可以坦然面对别人比自己优秀,才能清醒认识自己与别人存在的差距,才能摆脱内心的痛苦,才能让自己保持进步,进而做得更好。

敢于不如人,其实就是敢于承认自己的不足,这是一种期待成长的勇气。每个人都有长有短,真正看清这一点,你才能获得长足的进步,最后超过别人。

现在,不妨扪心自问:“我的人生,是处于‘进步+ing’的状态中吗?昨天的我、今天的我、明天的我,三者能连成一条向上攀升的曲线吗?”

每天进步一点点,是满腹经纶者共有的特质。优秀与平庸究竟差在什么地方呢?就差在这一点点上。可惜的是,很多人每天都不愿意多进步一点、多付出一点。他们总是在想:“明天能否多睡一点点?多吃一点点?多玩一点点?少付出一点点?早下班一点点?”试问,如此慵懒地对待人生,如何能够成为优秀的博学之士呢?

当你有所进步时,不妨自我奖励一下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功,而在追求成功的路上,奖励能够使你不断地产生奋斗的动力。从某种意义上讲,奖励自己,就是给自己一个肯定,给自己一份信心,给自己一个前进的动力;奖励自己,意味着告诉自己:“我做得很好!”当别人没有关注你付出的时候,就需要自己对自己关注了,也就是自己奖励自己。

张杰是某高校一名大二在校生。他在准备英语六级考试的过程中,有大量的单词需要记忆。这对他而言成了一件枯燥至极的事情,有时候实在无法坚持。于是,他就给自己定了一个规定:每天记忆60个单词。假如自己完成了,晚上就可以上网玩1个小时的游戏。假如一个星期内每天都按时完成了,空闲时就可以去打打羽毛球、爬爬山啥的。因为张杰喜欢户外运动。后来,他为了得到这些奖励,就非常用功地记忆单词。结果,他的英语水平迅速提高。后来,他在六级考试中取得了很高的分数,令很多同学羡慕不已。

瞧瞧吧,这便是自我激励所带来的强大力量。

自我激励意味着我们可以独立地评论自己,不再盲目地接受别人的乱指挥。奖励自己,是自我管理的有效激励。一个人将因此而拥有独立的成长与发展轨道。

1949年,美国通用汽车公司来了一位应聘做会计工作的年轻人。这位年轻人24岁,满脸洋溢着自信。他之所以来通用求职,只是因为父亲对他说,通用汽车公司是一家经营良好的公司,建议他有时间的时候去转转。就这样,他来求职了。

在面试的过程中,这位年轻人的自信,给面试他的助理会计检查官留下的印象极为深刻。当时,通用公司仅有一个会计的名额,面试官对这个年轻人说,应聘这个职位的人数颇多,竞争非常激烈!而且,对于一个新手而言,也许很难马上胜任这个职位的工作。然而,这个年轻人并不觉得这是一个困难,相反,他感觉自己完全能够胜任这个职位,更重要的是,他觉得自己是一个善于自我激励的人。

正是因为年轻人具有自我激励能力,他被聘用了!聘用这位年轻人的面试官告诉秘书:“我刚刚聘请了一位想做通用汽车公司董事长的人!”这位年轻人是谁呢?他就是罗杰·史密斯!从1981年以来,他担任的职务就是通用汽车公司的董事长!

阿特·韦斯特对罗杰的评价是这样的:“在与罗杰合作的一个月里,他多次对我说,他将来要做通用的总裁。”

斯普林格是德国著名的人力资源开发专家,他著有一本《激励的神话》。在这本书中,他指出:“强烈的自我激励是成功的先决条件。”正是这种高度的自我激励精神,让罗杰向着自己的目标持续前进,而且,他的确将他的目标变成了现实。

美国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发现,如果一个人没有受过激励,仅能发挥其潜力的20%~30%,一旦他受到激励,其潜力便能够发挥到80%~90%,也就是说,一个人在通过充分的激励后,所发挥的效用相当于激励前的3~4倍。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对自我进行奖励呢?有几点需要注意。

一是奖品应该是可以激励自己的东西。我们设置的奖品,如果是自己不喜欢的、或是对自己来说可有可无的,那么,这个奖品就难以发挥激励效用了。实际上,这也是自我奖励比别人奖励更好的原因,因为别人给的奖品可能并非自己所渴求的。

二是奖励自己要第一时间兑现。空头支票、逾期兑现,都会令自己失望。这也提醒我们,预先承诺自己的奖励,应该是能够兑现的。或者说,这种奖励是够得着的,经过时间的流逝,是能够成为现实的,假如将奖品设置得太不靠谱,只会起到事与愿违的反作用。

三是别提前透支奖励。就算确信自己会按期完成目标,也不要提前透支奖励,否则会让自己难以好好坚持下去。

四是不要擅自将自我奖励的标准层层加码。举个例子,今天记忆150个单词,明天涨到200个单词……这就跟爬山爬得太快一样,非常容易令人产生疲劳和厌倦感,进而选择放弃。

五是不要随意降低自我奖励的标准。举个例子,今天允许自己少背5个单词,明天又允许自己少背10个单词,如此一来,你的目标将变相地越变越低。这样的自我奖励是没有什么价值的。

六是不要违背客观规律,将奖励的目标定得太高。比如,每天要求自己记忆1000个单词,这样的目标,任何奖励也难以调动起自己的积极性。

人生原本就需要获得鼓励和表扬。然而,仅仅依靠他人的赞许并不足够。更何况,他人的赞许会受到各种外在条件的约束,难以与你的实际情况相符或者满足你真正的期盼。我们可以恰当地花些时间与金钱,给自己设置一些奖励。当然,这绝不同于自我陶醉,而是为了保护你的自信、更强化进取的信念。

你没有必要什么都精通

知识大概可分为两种,一种是一般性知识,另一种是专业知识。知识本身不会带来财富,只有被组织起来,并用实际行动计划精心引导,方可实现聚集财富的确切目标。很多人没有搞清楚这件事,所以常常对“知识就是力量”有所误解。殊不知,知识只是一种潜在的力量罢了。

一个人不计较自己一时的“无知”,不断地学习,让自己的知识逐渐变得不可代替,就等于在塑造自我的品牌。在确认自己有能力将梦想转化为对应的财富之前,我们必须先获得一些专业知识,以提供某些服务、提供某些商品或从事某个行业,换取金钱。话虽如此,我们也没必要将繁多的专业知识都一一牢记,必要时我们可以去查阅、去求助他人或者智囊团。

人们夸奖一个人的时候习惯说:“琴棋书画,样样精通。”其实,样样精通只不过是人们的一种美好愿望,谁都渴望自己掌握尽可能多的技能与知识,然而时间是有限的,让一个人熟知一切是不现实的。因此,在诸多事物上平均分配精力,不如专注研究其中对自己发展有利的几项,进而成为精通某领域的专业人才。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南卡罗莱那州某报刊登了一篇社论,在其诸多的论点里,素有“汽车大王”之称的亨利·福特先生被指责为“无知的反战者”。针对该言论,福特先生提出抗议,并诉诸法律,以诽谤罪将该报社告上法庭。

法庭在对这一案件进行审理时,报方委托的辩护律师为证明报社没罪,要求法庭请福特先生本人到场。这个律师如此要求,目的是便于向陪审团证明福特先生的无知。待福特先生到场后,这位律师向福特先生问了很多问题,无非是为了想让福特本人来证明,他尽管拥有大量制造汽车的相关专业知识,但是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他掌握得并不是很多。

福特先生遭到了诸如以下问题的炮轰:“谁是科乃迪特·阿诺?”“英国出动了多少战士前往美国镇压1777年的叛乱?”对于后面这一问题,福特回答说:“我不晓得英国派去的战士的确切人数,但是我曾听说,派去的战士人数远大于生还的战士人数。”

后来,福特先生对一个接一个的问答越来越厌倦。在又一次听到辩护律师不怀好意的提问时,福特先生就靠过去,将手伸出,对着提问的律师说:“假如我真的要回答你刚才提出的这个愚蠢的问题,以及你们从刚才到现在一直在问的那些并不聪明的提问,我不妨说一点提醒,我的办公桌上有一排电钮,只要将电钮按一下,就能够找到帮助我的人。有他们在我周围随时提供给我一些我想得到的知识和信息,我为何还要为了可以回答你的这些提问,而让自己的大脑被这些对我而言并没啥实际意义的知识占满呢?”

福特的这个回答颇有道理,一下子就将那位律师噎得哑口无言。法庭上每个人心里都清楚,这个回答绝非“无知者”的回答,而是受过教育者的回答。受过教育的任何一个人都心知肚明,在需要知识时,该到哪儿去获得知识,并且知道,该怎样将知识转化成切实的行动方案。亨利·福特能够依靠着“智囊团”的帮助,随时让所有令他成为全美首富的专业知识唾手可得,他本人则未必一定得自己拥有这种知识。

我们要弄清楚,在对缤纷世界的认知上,虽然有些人在某些领域有比较精到的研究,但几乎每个人的知识面都是有边际的,学问上的精通只是一个相对概念。在认知领域,存在缺陷是必然的。所以,我们对此无须计较太多,强迫自己样样精通。毕竟,在这个世界上,并不存在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尽管不少人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尽心为之。

有道是:“样样精通,样样疏松。”其实,我们只要挑选一个或几个自己感兴趣的领域,且这些领域对自己的发展和前途是有所助益的,认真研究便是了。

首先,弄清楚自己需要哪方面的知识?以及学习这方面知识的目的是什么?这些问题与你人生的主要目标,或者想要努力的方向息息相关。它们是帮你决定需要知识的关键因素。这个问题解决后,下一步就是,获得正确的资讯,要清楚哪些知识来源是可靠的。其中有几点至关重要:它们分别是每个人自身的知识与经验;经由他人运作(“智囊”联盟),可以获取的知识与经验;大专院校;图书馆;特定的训练课程。

知晓怎样获取知识,绝对值得每个人积极行动,努力去做。美国著名营造工程师斯托·卫尔回学校上课的时候已年过四十,而且是已婚人士。而且,斯托·卫尔精心挑选了法律最强的多所院校去修高度专业化的课程,绝大多数法学系同学需要花费4年时间学习的课程,他只用了两年就完成了。他心里明白,一个懂得在业余时间为自己充电,丰富自己知识的人,才有可能较长时间在社会上站稳脚跟,并拥有一席之地。

其次,汲取知识的时候,还需要将它们进行组织和运用,凭借务实的计划完成确切的目标,除非这些知识能够针对某个可行性强且有实际价值的目标应用方可获益,否则这些知识就好比是“屠龙术”,是毫无意义的。

在这个日新月异、网络信息技术日益高涨的当今社会,你如果没有学习的观念,不保持充电的进步姿态,那么很快你就会成为一个落伍者,成功也会对你避而远之。因此,作为一个现代人,要时时刻刻记得为自己充充电。不充电就会很快没电。尽管如此,你也无须样样精通。获得对个人发展有价值的知识,才有意义。

阅读全文
人生不必太计较

人生不必太计较

《人生不必太计较》是袁钰创作的轻类型的小说,文笔娴熟,言语精辟,实力推荐。《人生不必太计较》精彩章节节选: 糊涂是一种不计较的大度和坦然。难得糊涂是一种睿智的选择。活得清醒之人,易生烦恼;活得糊涂之人,易获幸福。前者将世间之事看得真切,所以较真,再所以,烦恼尾随而至;后者,虽然活得粗糙,却由...

作者:袁钰类别:都市

小说详情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人生不必太计较章节目录 《人生不必太计较》全文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