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智慧和胆识完整全文全集精彩试读 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智慧和胆识小说免费阅读

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智慧和胆识完整全文全集精彩试读 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智慧和胆识小说免费阅读

时间:2020-08-19 08:58:10作者:赵丰

主角叫邓小平的小说叫《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智慧和胆识》,它的作者是赵丰创作的轻小说,书中主要讲述了:笔一、深圳:八年建成一个现代化城市城市经济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毛泽东就极为重视工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加速工业化的进程以完成超英赶美的战略目标。但是因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在...

《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智慧和胆识》 免费试读

笔一、深圳:八年建成一个现代化城市

城市经济是中国经济最重要的方面之一,是实现工业化的关键。

毛泽东就极为重视工业的发展,希望通过加速工业化的进程以完成超英赶美的战略目标。但是因深受苏联模式的影响,在建国后30年里的时间里,造成了党对企业管得太多、统得太死,企业缺乏活力、工人缺乏生产的积极性,千万个全民所有制大企业生产效率低下。因此,经济实力的增幅一直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邓小平认识到,只有改革才能实现新的增长。因此,他提出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个口号,主张把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引进来。投资和管理作为中国经济发展战略所需要的一部分,要求从企业生产的最大效率、工人的生产积极性、生产管理的先进性、企业在生产和销售计划方面所担负的责任等方面进行城市经济改革。那么,邓小平又是怎样将其战略目标付诸实践呢?那就是:对内搞活,对外开放。基于加快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加强国际经济合作和技术交流,1980年全国人大常委会讨论决定,深圳、珠海、汕头、厦门为特别经济开发区。

深圳是四个特区中最大的一个,着重发展工业、商业、农业及旅游业。深圳经济特区是深圳市沿海的一部分,离香港很近。面积为327.5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进出口中心之一。这座昔日的荒凉小镇,经过建设者们艰苦卓绝的奋斗,在短短的八个春秋内,已经变成了一座现代化城市,上百幢高层建筑拔地而起,工业、财贸、金融齐头并进。1992年,深圳传来喜讯:深圳已经没有农村。

1981年深圳经济特区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但是一些受“左”

的思想影响颇深的人却反对建立经济特区。面对欣欣向荣的市貌,他们竟然悲叹不已,认为经济特区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来说,是反对社会主义的“危险信号”,觉得社会主义革命事业已荡然无存。某些人甚至搞起了“反资产阶级自由化”的浪潮。

就在深圳经济特区徘徊于姓“资”、姓“社”的十字路口时,1984年2月1日,邓小平结束深圳视察后,兴致勃勃地为深圳特区题词: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这次视察结束了关于深圳性质问题的争论,从而保证了深圳的经济发展。

深圳繁荣的奥秘之一,是“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深圳经济特区发展如此之快,除了紧邻香港之外,更主要是靠建设者们争时间、抢速度的艰苦创业精神,靠坚决改变30年来束缚生产力发展的陈旧模式的雄心壮志。仅仅四年的时间,55条总长80公里的宽阔市区主干马路,代替了过去简陋狭窄的县城小街,18层以上的高楼建成了19幢,当时全国最高的50层以上的国际贸易中心大厦只用了209天便完成了主体工程。在远离市区30公里的荒凉的蛇口半岛上建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综合发展的新型海港工业区;仅仅7年多的时间,就建成了蛇口、八卦岭、上步、沙河、南海石油后勤基地、水贝、南头、沙头角等八个工业区和一个科学工业园。各种建筑物竣工总面积1200多万平方米,到1987年6月底,基本建设投资额累计完成91.17亿元,建成新区48平方公里,与1979年相比,基建投资增长了43倍,城区面积扩大了16倍。1986年,国民生产总值达35.34亿元,增长了17倍。

从昔日的荒凉小镇到一座现代化城市,深圳的快速发展证明了邓小平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奥秘之二:外引内联,“借船出海”。深圳的开拓者依靠邓小平及其同伴们的支持,用足用满政策,充分发挥外引内联的作用。深圳电子集团公司利用特区优势和国家的开放政策,把握日元升值后国际电子工业格局发生了较大变化的机遇,增强了外引能力。1986年就与来自美国、加拿大、日本、英国、联邦德国、比利时、新加坡、波兰、匈牙利等24个国家和港澳地区的190多家企业的500多位外商进行了业务方面的合作,借助香港和国际力量,打通了走向国际的渠道,并引进新项目35个,吸收外商股东38个。中国是世界公认的“自行车王国”,全国共有140多个自行车厂,生产能力3000多万辆,占世界产量的13。

然而,因为生产设备陈旧、工艺落后,新产品开发能力差,产品在世界上影响很小,仅占世界自行车贸易总额的6%。1986年8月,由深圳市轻工业公司与香港大寰自行车有限公司合资兴办的深圳中华自行车有限公司正式成立。这家公司成立后,生产自行车14.13万多辆,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英国、北欧、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产品贸易额占世界总量的56.6%。

深圳特区政府为了吸引外资,十分注意改善投资环境,制定了十条不同的法律条款、条规,给客商提供广泛的经营范围,投资场所和法律保护。外国投资者及海外华人在深圳可以赚取到比中国其他地方更高的利润,享受到比其他地区更为优惠的条件。在良好的条件和优惠的政策的鼓励下,来深圳的投资日趋增多。到1987年6月底,深圳特区先后和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家、财团和跨国公司签订各种协议5100多项,协议投资额约39.7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5.51亿美元。

外商在深圳特区投资企业有1400多家,先后从日本、美国、瑞士、香港等19个国家和地区引进了技术设备3万多台(套),技术项目300多个。

深圳在做好“外引”工作的同时,十分重视“内联”工作。注意与国内各省、市、自治区和中央有关部门开展经济技术协作和横向经济联合,充分发挥特区的“窗口”和“扇面”幅射的枢纽作用。到1987年为止,深圳与内地已经签订了协议2000多项,内地在深圳兴办了各种规模的企事业2500余家。深圳还抓住外贸的优势,将内地的原材料或半成品拿到特区来深加工、精加工后增值出口,为国家创汇。上海、郑州、西安、江苏、广西、黑龙江、杭州、长沙、广州等地的名优轻纺和机电产品也通过特区走向国际市场。

奥秘之三:发挥管理“窗口”的作用。邓小平指出,特区是全国的特区,要对内经济发展起到“技术的窗口、知识的窗口、管理的窗口、对外政策的窗口”的作用。深圳在发挥管理的窗口的作用上进行了一些有效的探索。

在同世界各国尤其是西方发达的工业国家交往的过程中,深圳特区可以接触到美国、西欧、日本、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先进的管理经验。

这样,深圳就可以博采百家之长为己所用,做好“软件改革”工作。日本的管理经验中把行为科学应用于企业管理,体现了“满足感”和刺激工作效率的关系,很值得中国管理者借鉴。

二、“珠海经济特区好”

珠海是中国排第二的经济特区,与澳门相邻。今天高楼林立,大道纵横的拱北区,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还是一片乱葬岗,400年来,许多澳门的死者就埋葬在那里。

珠海不仅与澳门接壤,距离香港也相当的近。珠海星罗棋布的海岛不仅包围了整个澳门,而且从正南、西南、正西三个方向对香港形成了半包围,桂山、外伶仃等岛屿离香港仅三公里之遥。珠海的范围,横跨整个珠江口,是广州和香港通往世界各地航道的咽喉之地,经济和政治地位都十分重要。但是,在闭关锁国的年代里,珠海虽然具有经济地理的优势,却不能得到施展;虽然具有发展经济的人文条件,却未能得以充分利用。

因此,从新中国成立到80年代初的三十多年,这个边陲小镇变化甚微,人口稀少,街道冷落,荒滩行蟹,野岭奔兔,给人以苍凉的感觉。直到邓小平上台以后,慧眼识珠,将珠海辟为经济特区,实行对外开放,珠海才得以发挥她历史、地理上的优势,面貌开始发生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1984年1月,邓小平初次亲临珠海视察,先后参观了珠海九州港、香洲毛纺厂等地,在了解到珠海特区短短三年多来所取得的成就后,欣然题词“珠海经济特区好”七个大字珠海经济特区的建设者们和来自全国各地的工程师、技术员、建筑工人在改革开放政策的鼓励和支持下,经过几年的苦心经营,终于使珠海由一个昔日的乱坟岗、海滨渔村变成了一个以工业为主,农渔牧业、旅游业、商贸业综合发展的、初具规模的花园式现代化海滨城市。现在,当你在市内经过时,你可以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宽阔的马路。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珠海市的城市规划与建设:大厦小楼错落有致,花园道路融为一体,青山碧海款款相依,工厂住宅适当分区,绿叶红花装点建筑,清风馥气荡漾城区,珠海建筑群,各具特色,绝不雷同。

珠海,不仅以环境优美而为中外人士津津乐道,而且她的经济发展速度也是相当惊人的,由于珠海优越的投资环境、优惠的投资政策,深深地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商人、财团。美国、加拿大、德国、丹麦、比利时、澳大利亚、中东、日本、新加坡、港澳等国家或地区的商人纷纷携款而来。特别是1992年中韩建交、邓小平发表了南方谈话后,台湾地区、韩国的商人纷纷来珠海进行大规模投资,珠海的工业有了飞速的发展。

1987年珠海的工业总产值比1986年增长了80%以上,比试办特区前的1978年则增长几十倍。1988年上半年比1987年更上一层楼,与上年同期相比较,又增长了50%以上,珠海这种发展速度在世界上任何国家、任何地区,都是无法比拟的,这真是一个奇迹。

在农业生产方面,珠海原来粮食都难以自给,生产方式也是传统的小农经济。1978年以后珠海引进了一批外资和先进农业技术设备及优良品种,完成了向外向型创汇型农业转化,形成了较强生产能力。全市农业生产的商品率已达到75%以上,这是农业向商品经济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标志。农业生产工厂化、集约化已初见端倪,几十亩连片的开发性农业生产基地、围垦养殖,网箱养鱼随处可见。富裕了的农民渔民,依山傍海建起了一座一座的花园小楼房,宽敞明亮、装修高级。邓小平制定的改革开放政策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明证。

在外贸方面,珠海抓住毗邻港澳国际市场信息灵通的优势,大抓出口创汇。1987年,全市出口创汇2.74亿美元,比1986年增长了四倍,1988年上半年,又比1986年增长了四倍,1988年上半年,又比上年同时期增长了1.3倍。1987年,珠海已经实现了外汇收支平衡。这标志着经济特区已经确立了外向型经济的地位。

珠海重视人才的作用,其举措堪称全国一绝。为了克服人才缺乏的困难,珠海的开拓者们向全国布榜招贤,从国内到海外,网罗了一批科学家、技术人员、建筑师、设计师、会计师、经济师、律师、作家和各项专门人才。尤其是90年代初,珠海市市长做出一项惊人之举,给为珠海市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建设者颁发重奖,从奥迪车到别墅不等。

珠海这一招很是见效,招揽来的这批人才不仅消化了引进的国际先进技术设备,而且还创造出了不少自己的名优产品,投入国际市场,取得了许多国际科技专利。

珠海经济特区所取得的卓越成就,也就是邓小平试办经济特区的改革开放决策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邓小平视察珠海时,禁不住喜上眉梢,欣然题下“珠海经济特区好”七个大字。

三、厦门的发展是对台湾的“窗口”

厦门之所以能成为一个新的特区,这是由厦门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渊源造成的。

厦门是一个滨海的花园城市,与台湾省的金门县隔海相望。台湾岛上居民很大部分是来自福建的,因而从厦门登陆探亲访友要较绕道台北和香港、广州到福建要近得多。因此,厦门经济特区的创立和发展是对台湾的“窗口”,具有重大意义。

厦门经济的发展具有相当优越的条件:

交通方面,厦门到鹰潭的线路可与浙赣线相连,进而与全国其他干线联网;厦门还有机场设备,主跑道可以升降各型喷气式飞机,沟通国际民航空港。

能源方面,厦门的电力已与福建省西南地区和北部的电网通电,保证了特区的电力资源。

厦门的东渡港,水深12米以上,港内宽阔少雾,常年不冻,可以停泊五万吨以上的货轮,这是一个对外开放的最好的港口。

厦门的旅游资源也相当丰富。鼓浪屿的景色可与青岛的刘公岛相映成趣。风景区的旅游事业与经济特区的工业发展,同为厦门市的两大经济支柱。

厦门经济特区设在市西北的“湖里”。特区的总体规划是工业区与居民生活区分开,以保证一个洁净、优美的居住环境。特区建设分两期进行:先开发一平方公里的工业区和特区的专用码头。争取国外投资,尽快将工业搞上去。第二期工程再扩建1.5平方公里的可容纳200家工厂的投资环境,以后再开发4.5平方公里的生活区,完成7平方公里大、有10万居民的新型现代化城市。目前,厦门已与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家客户签订协议和合同。其中,华侨投资占了相当大的比重,这是因为:闽南地区是台湾人的故乡,所以与台湾的贸易相当发达;同时,福建籍华侨在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尼、菲律宾、泰国等国数量极多,他们继承了爱国华侨陈嘉庚先生爱国爱乡的优良传统,自从厦门被辟为经济特区后,华侨纷纷回乡投资。

经过几年的努力,厦门经济特区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就。东渡港里高大的门式起重机和集装箱装卸桥,把800多家工厂所需的原材料运进来,把生产出来的产品运出去。厦门经济特区的产品远销西欧、北美、南美、中东、东南亚等地的100多个国家、地区,为国家出口创汇积累了不少资金。2000多米的机场主跑道,波音737和三叉戟客机此起彼降,国内的航线与福州、上海、北京、广州、武汉等地通航,国际线也有定期班机。

1987年11月,台湾当局准许台湾同胞回大陆探亲以来,台胞们终于可以与亲人团聚,共话离情别绪。许多同胞为厦门的发展和繁荣感到高兴,甚至有些台胞在厦门定居下来。

四、“百载商埠”的汕头远景喜人

汕头与深圳、珠海不同,是一个旧城市。因此,汕头创办经济特区首先面临的就是改造旧城的困难。为此,经济特区不得不与旧城市分隔开来,建立在汕头市东南的龙湖区,并新开发了广澳片以适应特区发展的需要。

当时汕头市的码头,只能停泊3000吨的轮船,在涨潮时5000吨的轮船才能泊岸,但要赶在潮落前匆匆离岸,这就成为限制汕头发展的一个重要的障碍。因此,建造大型的深水码头是汕头经济特区的当务之急。大型集装箱的运输,是循汕深公路运到深圳,再转口出去,这样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产品成本。

为了改变交通困难的状况,开拓者们修建了从汕头到广州的高速公路,飞机场则已经率先建成,目前,中国民航的737、747客机都可以停降,并且已经开辟了汕头到北京、广州、香港的定期航线。

汕头大桥横跨市区与特区,是中国一座高质量的桥梁,桥下可以通行几万吨级的巨轮。

汕头手工艺品(主要是抽纱)驰名世界,轻工业也有一定的规模。

汕头以南海石油为原料发展炼油业,同时发展与石油相关的多种工业。

汕头市倚海而立,因港而兴。1861年正式开埠后,是近代中国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之一,有“百载商埠”之称,汕头港临近西太平洋国际黄金航道,距香港、台湾高雄均不足200海里。汕头港曾有过辉煌的历史,20世纪30年代,汕头港吞吐量曾居全国第3位,商业之盛居全国第7位。然而由于历史的原因,改革开放以来,汕头港的建设几度错失发展的机遇。近年来,汕头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已进入新的时期。汕头港现已拥有码头泊位70多个,其中1至5万吨级深水泊位16个,技术设计年综合吞吐能力2518万吨,集装箱吞吐能力58万吨年。现有码头配套齐全,有散货、杂货、卸油、客运、集装箱等各类码头。其中,散货码头3.5万吨级泊位,设计年综合吞吐能力410万吨;汕头国际集装箱码头两个2.5万吨级泊位,设计年吞吐能力40万个标准箱;汕头港5000吨级泊位客运码头(包括配套的客运站建筑面积8929平方米),设计年吞吐能力40万人次。还有粤东最大的两个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即将建成投产。汕头港导航设施齐全,引航技术设备先进,经验丰富,轮船进出港安全有保障。汕头港已具备汕台直航具有的基础条件和优势。

随着汕头被列为首批对台海上直航港口,汕头迎来了新一轮发展的新机遇。汕台直航,直接带动了汕头港的发展。汕头是广东省距离台湾最近的城市,汕台两地关系源远流长,人员往来密切,具有地缘相近、人缘相亲、文缘相通、商缘相联等方面的历史情结和现实联系。汕头的南澳县与台湾的高雄市距离不到140海里,海上的历史联系密切,目前在高雄市的南澳乡亲比南澳县人口还多。因此,汕台直航,发展对台贸易占有优势,而海上的直航,将首先带动汕头港的建设发展。目前在汕的台资企业301家,实际利用台资11.22亿美元,汕头港不仅在广东发展对台贸易、尤其是粤东对台贸易上占据有利优势,而且辐射到粤西北、赣东南、闽西南的对台直接贸易上都具有优势。汕台海上直航,将给汕头港的建设发展注入生机活力,也给汕头市振兴汕头港的发展战略带来信心和契机。

被喻为“岭东门户、华南要冲”的粤东中心城市汕头喜讯不断,在汕头的街头和各个部门,人们有一个很深的感受:“热”!四处热火朝天的建设,让人充分感到这座城市蓬勃发展的温度。

可以用“经济升温、投资升温、工作升温”三个“升温”来概括汕头目前发展的良好态势:汕头正在积极筹划发展东部城市经济带、工业经济带和生态经济带三大经济带。其中,东部城市经济带以河口整治、海堤建设为切入点,结合城市防灾减灾工程,堤路结合,建设可防百年一遇的洪水大堤,填海造地24.87平方公里,实现城市形态由内海湾型向外海湾型滨海城市转变;工业经济带全长32公里,规划面积118平方公里,采取“带中有园,园中有区”的布局结构,主要建设濠江石化工业区、潮阳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潮南产业共建园区三个产业组团;生态经济带将建成集生态效益农业、高新技术科教园区、都市生态旅游和南滨片区新城市组团为一体的绿色生态经济走廊。“高标准、大气魄、超常规推进三大经济带的规划建设,这是汕头今后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出路所在。”

目前,在汕头投资最多的还是华侨。潮汕籍的华侨在东南亚占有相当大的比例,他们拥有巨大的资金,尤其以泰国的华侨为最。潮汕藉华侨乡土观念较浓,他们继承发扬了李嘉诚先生爱国爱乡的传统,纷纷回到家乡投资办厂,出资办学,为家乡的发展提供财力、人才等方面的帮助。著名的汕头大学占地1500多亩,是一所综合性的大学。这是李嘉诚先生献给家乡人们的一份厚礼。

五、新的开放政策--“14+3”

深圳、珠海、厦门、汕头4个经济特区的建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积累了新的经验。1984年一二月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视察了这4个经济特区,为经济特区在短短的3年里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倍感欣慰。邓小平再次肯定了试办经济特区决策的正确性。2月24日,邓小平在与部分中央领导同志谈话的时候指出: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他还指出,中国要更迅速地取得经济建设的胜利,必须进一步开放:第一,建立特区,实行对外开放,指导思想不是收,而是放。第二,可以再开放几个点,增加几个港口城市,实行特区的某些政策。

3月中旬,胡耀邦宣布中央决定在沿海一线,北自辽宁省的大连,南到广西的北海,选择若干城市采取某些特殊的政策。遵照小平同志的指导,不叫特区,但可称为开放城市。

3月26日至4月6日,中共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了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着重研究沿海部分港口城市如何进一步开放的问题。

到会的有天津、上海、大连、烟台、青岛、宁波、温州和北海等8市的负责人,深圳、珠海、汕头、厦门4个经济特区和海南行政区的负责人,以及这些城市所在的省、自治区的负责人。这次座谈会历时12天,会议开得非常活跃、生动,来自各地的负责人和中央有关部门的负责人都在会上作了专题发言。会议就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温州、福州、广州、湛江、北海等14个沿海城市,扩大这些港口城市对外开展经济活动的权力,并对这14个港口城市投资办厂的外国人士、港澳同胞、华侨、台胞及其公司、企业给予优惠待遇等问题达成一致意见。

4月30日,制订的《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迅速得到了中央的同意。国家对这14个城市实行了优惠政策:扩大对外经济活动的自主权,放宽利用外资、引进先进生产技术和建设项目的审批权;对外商投资实行优惠政策;可以划出一定的区域作为对外新技术开发区,大力发展原料加工出口工业;调整几个城市的开放类型;加强基础建设等。

《纪要》在5月4日被中共中央、国务院批转,即《关于批转(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纪要)的通知》。通知指出,14个沿海港口城市工业基础较好,科技力量较强。开放这些城市,是发挥沿海大中港口城市的优势,加强经济的发展,开创利用外资、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的新局面,是较快地克服经济、技术和管理的落后状况的对策,而且它们与4个经济特区联系起来以后,从北到南联成一线,成为我国对外开放的前沿阵地。

8月15日,根据中央和国务院的决定,国务院发布了《关于经济特区和沿海14个港口城市减征、免征企业所得税的暂行规定》,对在4个经济特区和14个开放港口城市投资兴办中外合资企业、合作企业、独资企业的外国和港澳地区的公司、企业以及个人,给予税收方面的优惠,并且使14个港口城市获得了部分特区政策。

开辟沿海经济开放区是对外开放的第三步决策。1985年1月25日,国务院召开长江、珠江三角洲和闽南三角地区座谈会。会议决定把这3个“三角”地区,连同城市和农村一起对外开放,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长江三角洲地跨江苏、浙江两省和上海市(后扩大为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江西4省1市),面积5万平方公里,是我国最富饶的河口三角洲。珠江三角洲位于广东省中南部,西起三水,东至石龙,南至崖门。

闽南厦漳泉三角地区(厦门、漳州、泉州)位于福建省东南部,范围包括30个县。这3个三角地区虽然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花果之洲”的美称,但是过去经济却发展缓慢。

为了改变3个三角地带经济发展较缓慢的局面,中央决定把政策进一步放宽,把经济搞活,使这三个地区较快地发展起来。因此,这3个地区所要担负的任务是:建立内外结合,以外向型为主的经济,大力发展出口产业,增加创汇能力;努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加以吸收消化和创新,推动全国科技的进步,为国内市场提供更多的优质产品,为国家积累更多的资金;学习国外社会化大生产的经营管理方式和经验,创造适合我国实际的新的经营管理方法。

14个沿海城市和3个经济开放地区执行新的开放政策之后。经济建设有了长足的发展:通讯、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建设得到了加强,商业、服务业迅速发展,并兴建了一批宾馆和旅游设施。如青岛市兴建了青岛新港和青岛至胶县铁路,增设了万门电子程序控制自动电话项目,并改建了机场;上海市加强了市政建设投资,兴建了火车新站、国际电信大楼,改建了国际虹桥机场等。

六、开发海南开发浦东

4个经济特区、14个沿海港口城市、3个三角地区和辽东半岛、胶东半岛沿海经济开发区等相继建立,标志着我国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的对外开放格局基本形成,并开始承担起外引内联,“两个辐射扇面”的作用。在此基础上,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开始考虑我国第二大岛屿--海南岛的经济开发。

海南岛是我国仅次于台湾岛的海岛,总面积达3400多平方公里。海南岛位于热带亚热带的过渡地区,四季如春,矿产和旅游资源相当丰富,具有建省的基础。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就曾经提出过海南建省的想法,却因英年早逝和北伐战争而未能付诸实践。中华民国时期,海南岛虽然是一个特别行政区,但在建制上仍然隶属于广东省。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也没有进行建省工作,仍然为广东省辖下的一个行政区。

但是,中国从未放弃开发海南岛的工作。

1983年,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确定海南以对外开放促进岛内开发的方针,授予海南行政区在对外经济活动方面以较大的自主权。中央、广东省和海南驻军从各方面支持海南岛的开发建设。

1984年3月到4月,在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联合召开的沿海部分城市座谈会上,还进一步讨论了海南的开发问题。

1987年8月,国务院向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议案,建议撤销海南行政区,将海南行政区从广东省划出,单独建立海南省。第六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22次会议审议了这一议案,于9月5日通过决定,提请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审议批准,并授权国务院成立海南建省筹备组。9月23日,以许士杰为组长的海南建省筹备组宣告成立,开始了海南建省的筹备工作。

1988年2月,中共中央决定设立中共海南省(筹建)工作委员会。

1988年4月13日,七届人大一次会议一致通过了设立海南省的决定和建立海南经济特区的决定,授权海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在遵循有关法律的前提下制定法规,在海南经济区实施,并报全国人大常委会和国务院备案。

5月4日,国务院颁布了《关于鼓励投资开发建设海南岛的规定》,接着又批转了《关于海南岛进一步对外开放加快经济开发建设的座谈会纪要》。8月1日,海南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加快海南经济特区开发建设的若干规定》后,许士杰在中共海南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了《大胆发展生产力,开创海南特区建设的新局面》的报告。报告指出:海南建省办特区,目的在于充分发挥海南的资源和地理优势,引进和采用国际国内行之有效的管理方法,大力发展生产力,使海南在当今中国改革、开放和实现“一国两制”中发挥重要作用。

根据国家政策规定,海南岛将成为我国最大的经济特区,实行比深图为上海浦东新区发展现状圳、珠海、汕头和厦门更为“特殊”的政策。具体地说,更“特”在以下几个方面:有权批准投资额在2亿元人民币之内的建设项目;海南的经济运行主要是市场调节,建立多元化经济所有制结构;国内其他地区用进口原材料和半成品在海南加工增值20%的产品,都视为海南产品;中央每年给海南2亿元的低息和无息贷款,8年内给8亿元的财政补贴;实行财政包干等。

海南省的开放,使这个海岛成为举国瞩目的热点,在国际上也掀起了一个赴海南投资的热潮。1988年初,上岛考察和洽谈的国内外经济团体达600余批、2000多人次。截止1989年8月,境内外在海南省新成立的企业达2000多家,合同计划投资和注册资金达人民币47亿元,外汇3亿美元。特别是90年代以来,港商、台商和日商在海南掀起了一股房地产热,大面积的土地被外商和港、澳、台同胞所租用和开发。

海南建省和办经济特区,为国家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的生产技术。

上海是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在上海的浦东地区实行开放。这将对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发挥重大作用。

1989年底,上海市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中提出开发浦东作为90年代上海经济发展目标的设想。中共中央、国务院对开发浦东给予了高度重视。国务委员邹家华在上海现场办公期间,踏勘了浦东地区。

1990年3月,姚依林受李鹏委托到上海,对开发浦东进行调查研究。

4月18日,李鹏总理亲临上海视察,正式宣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同意上海开发浦东、开放浦东,原则批准在浦东新区实行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和某些经济特区政策。6月2日,中共中央正式批准了上海市《关于开发浦东开放浦东的请示》。浦东的开发和开放,给上海经济的发展注入了新的血液,起到了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从1990年到1992年,短短的二三年间,浦东成为外商投资的热点,吸引了上亿美元的资金。浦东的开发带动了上海,甚至推动了长江中下游地区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

阅读全文
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智慧和胆识

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智慧和胆识

主人公叫邓小平的小说叫《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智慧和胆识》,它的作者是赵丰倾心创作的一本轻小说,情节引人入胜,非常推荐。主要讲的是: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结束了“文化大革命”的十年内乱,天安门广场再次漾起欢歌笑语。然而,巨大的历史惯性,使中国社会按原来的轨道继续滑行着。1976年10月26日,华国锋在听取中央宣传汇...

作者:赵丰类别:悬疑

小说详情

相关文章

最新小说

您的位置 : 小说> 小说资讯> 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智慧和胆识完整全文全集精彩试读 世纪伟人邓小平的智慧和胆识小说免费阅读